close

檢索用的歷史花名冊(陸續更新中...)

年代順序

 

聖瓦茨拉夫(Václav/ST. WENCESLAS I)  921~929

聖盧德米拉(Ludmila)

DAY6在卡爾修坦城的英文導覽中也有介紹。

聖瓦茨拉夫是10世紀的人,瓦茨拉夫王子由祖母盧德米拉(Ludmila)撫養長大,當他於13歲時繼位時,由他的母親Drahomira掌握大權,掌權的Drahomira開始迫害基督徒,甚至隔離瓦茨拉夫王子與他的祖母Ludmila(基督徒)見面,而在王子繼位不久後,盧德米拉在Tetin城堡被殺害(勒死),成為捷克的第一個基督教殉道者。

而後在瓦茨拉夫18歲時,他取回了政權,成為嚴厲但公平的君主,他停止迫害祭司,馴服了反叛的貴族。他也致力於建造位在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然而許多波西米亞貴族不滿瓦茨拉夫試圖傳播基督教,也不高興他向德王亨利一世宣誓效忠,他們聯合瓦茨拉夫的弟弟Boleslav進行暗殺,在935年9月28日,瓦茨拉夫掛點,他的弟弟在取得權力後,大肆屠殺瓦茨拉夫的擁護者,然而僅僅三年後,他就感到了後悔,並建立了教堂紀念之。此後9月28日成了捷克共和國的瓦茨拉夫聖日。

聖瓦茲拉夫的八卦: 
傳說在祖國正處於危險之中或最黑暗的時期,
瓦茨拉夫廣場國王雕像將甦醒,並喚醒軍隊前來支援...我想是騙觀光客的

聖瓦茲拉夫的落腳處: 
瓦茨拉夫雕像在布拉格查理大橋、瓦茨拉夫廣場、
聖維特大教堂 ; Olomouc的三位一體雕像。

=========================================================

波列斯拉夫二世(Boleslaus II)  967~999

聖阿德爾伯特(St. Adalbert)

布拉格首位主教,出身權貴,熱衷傳教,於普魯士波蘭捷克一帶活動,在他試圖砍掉普魯士人的神聖橡樹林(當地信仰)時,自己被普魯士人砍掉。死後封聖。

查理大橋跟聖維特大教堂的青銅浮雕門上都有他的蹤影。

=========================================================

瓦茨拉夫一世(Václav I/WENCESLAS I)  1230~1253

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二世(Přemysl Otakar II)  1253~1278

瓦茨拉夫二世(Wenceslas II)  1278~1305  2

Záviš of Falkenštejna  1250~1290  2

瓦茨拉夫一世他爸把自己從波西米亞公爵升級為波西米亞國王,主要在擺脫奧地利腓特烈二世的控制,伺機吞掉奧地利,也有在抵禦蒙古入侵,腓特烈二世死後,使長子與其姪女婚,取得奧地利,未一年,長子逝,奧地利復脫去,接著次子奧托卡二世叛亂,教訓完兒子後,兩人合作再度拿下奧地利,只是沒爽多久就掛了。政績優良,名列捷克好國王TOP 5。

奧托卡二世原本與繼承無緣,不知天意人意,1247年他哥掛了,1248年跟不爽他爸的貴族們一起叛亂,人稱小波王(the younger King),1249年不知道在亂啥鬼的叛亂大和解,1251年為了合法化取得奧地利,他爸推薦娶他哥的遺孀,結果他娶了大他26歲的腓特烈二世的妹妹-瑪格麗特...(OS:我手邊沒太多詳細資料,不然我真想研究下這傢伙在想啥),在位期間十分強盛,提倡貿易、法律與秩序,鼓勵德國移民移入,支持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nights),約建設了30個城鎮,據說媲美查理四世。1273年角逐神聖羅馬帝國皇位落選後,拒絕承認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Rudolph I)當選,兩人開打,1276年打輸的奧扥卡二世只剩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短暫和平兩年後,試圖反攻的奧扥卡二世失敗戰死,葬在布拉格的聖維特大教堂中,而輝煌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就此揭幕。

奧扥卡逝世時,瓦茨拉夫二世只有7歲,由由布蘭登堡藩侯奧托(Otto IV Margrave of Brandenburg)攝政,12歲回到波西米亞由繼父Záviš of Falkenštejn輔政,14歲與魯道夫一世的女兒茱蒂(Judith)結婚,19歲以涉嫌叛國斬首Záviš於胡爾波卡城外(含領地與枕頭風等因素),開始他的獨立執政。重大事蹟有取得波西米亞、波蘭、匈牙利(從他繼父的續絃而來)王位,與開採Kutná Hora的銀礦(DAY03)賺了一大筆。

Záviš of Falkenštejna的父親是Český Krumlov的綠玫瑰一族,來自南波西米亞最古老與最重要的Vítkovci家族(Witigonen),他先娶了奧扥卡二世的遺孀(Kunigunda of Slavonia),並接回瓦茨拉夫二世,然而沒多久她就去世了,後又娶了匈牙利的Elizabeth,1289年受邀參加瓦茨拉夫二世的兒子洗禮後就被抓去布拉格的白塔關了,1290年被斬首於胡爾波卡城外的伏爾塔瓦河右岸,他的遺產及腦袋則由瓦茨拉夫二世接收。

=========================================================

瓦茨拉夫四世(Václav IV/WENCESLAS IV)  1378~1479

聖約翰·內波穆克(St. John Nepomuk)


聖約翰˙內波穆克是瓦茨拉夫四世的王后的告解神師,當時瓦茨拉夫四世懷疑妻子外遇,因此要求透露王后告解的秘密由於他拒絕,火大的瓦茨拉夫四世便叫人割掉他的舌頭,扔下查理大橋淹死,據說當晚有七顆星星從該點飛昇。封聖後為反誹謗與防洪的主保聖人。

聖維特大教堂中有他的純銀棺墎,查理大橋上也有他的雕像。

=========================================================

魯道夫二世(Rudolf II)  1576~1611

馬蒂亞斯(Matthias)  1611~1619

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 1619~1637

腓特烈五世(冬王)(Friedrich V) 1619~1620

 

奧地利哈布斯堡的魯道夫二世由維也納遷至布拉格,雖為天主教,但對當時的新教相當寬容,並簽訂一份有關宗教自由與波西米亞貴族特權的文件(Majestätsbriefe),或者應該說他對兩者都不重視,這點同時反應到他的統治上。喜好收藏各類藝術品,並興建了北翼宮殿,即今日的西班牙大廳(非常態展示,收為國家宴客所用,一年只在五月初向公眾開放一次)用來容納他寶貴的藝術和科學收藏,大多數收藏於三十年戰爭瑞典入侵時散佚,今日部分收藏於布拉格城堡圖片畫廊展出

馬蒂亞斯為魯道夫之弟,由於魯道夫二世挑起一場與土耳其人的十三年戰爭,並在戰爭期間導致治下的匈牙利叛亂,外加新教徒得寸進尺要求更多特權,並與馬蒂亞斯合作,因而魯道夫二世被迫交出王位,由馬蒂亞斯繼任。

馬蒂亞斯之後是斐迪南二世,此人是狂熱的天主教(舊教)擁護者,一上任就推翻魯道夫與新教徒的合約,四處攻擊新教徒,1618年,不爽到極點的新教徒衝進布拉格城堡,將兩名倒楣使者丟出窗外,也就是第二次拋出窗事件,隨後自行成立新政權,三十年戰爭開打。

三十年戰爭  1618~1648

表面上是單純的新舊教之爭,其實還包含了中世紀全歐洲的權力角逐遊戲。主要分為兩大陣營,紅隊是以斐迪南二世為代表的哈布斯堡王朝集團:奧地利、西班牙與德意志的天主教諸侯國組成,並得到羅馬教皇及波蘭的支持;而藍隊是波希米亞議會(新教聯盟)為代表,由法國、丹麥、瑞典、荷蘭及德意志新教諸侯國組成,並得到英國、俄國的支持。

第一回合:捷克階段  1618~1624

紅隊的斐迪南二世以拖延戰術解除維也納圍困,並選帝侯資格讓給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連一世,以取得天主教聯盟援助。隨後烙了西班牙來拖堵藍隊。

藍隊退兵後,自我感覺良好的議會選出腓特烈五世為波西米亞國王,結果白山戰役被紅隊大將提利伯爵打到仆街,而提利伯爵只損失800人,不想當國王的腓特烈五世逃亡到荷蘭,領地跟選帝侯資格也被搶走了...,在位僅一年的腓特烈五世因而被戲稱為冬王。

紅隊勝,斐迪南二世佔領3/4的波西米亞,並強迫波希米亞的百姓改信天主教,並焚毀波希米亞的書籍,以及宣佈德語為波希米亞的官方語言。

第二回合:丹麥階段  1625~1629

藍隊的法國覺得哈布斯堡王朝的斐迪南二世最近太囂張,聯合新教派的丹麥瑞典要給紅隊一點好看,英王則擔心其女兒跟著落魄女婿腓特烈五世過的不好,所以也有份,跟西班牙還沒打完的荷蘭當然也沒落下,一群人揍得紅隊吐血三碗。三十年戰爭由內戰擴大為國際戰爭。

紅隊的斐迪南二世再度派出大將提利伯爵與傭兵頭子華倫斯坦,兩人不負斐迪南二世的期待,順利找回場子,負責出兵的丹麥則被揍回老家。

紅隊勝丹麥被迫簽定《呂貝克和約》保證不再插手。斐迪南二世的勢力伸延到波羅的海。

第三回合:瑞典階段  1630~1635

藍隊的瑞典面臨波羅的海海權威脅,決定出兵砍人,由法國出資,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領兵,於布賴騰費爾德會戰大敗名將提利伯爵4萬人,不久,提利伯爵殞落在萊希河戰役

紅隊焦頭爛額的斐迪南二世再度啟用野心勃勃的華倫斯坦,雙方在呂岑附近展開了決戰,結果瑞典雖取得勝利,但古斯塔夫二世也在該會戰中戰死,失去進擊動力。此時,戰友西班牙也騰出手來,瑞典被揍回波羅的海沿岸。

紅隊勝,斐迪南二世見狡兔已死,順手宰了走狗華倫斯坦進補。

第四回合:全歐大亂鬥  1636~1648

藍隊一直在背後煽動的陰險法國這下不安了,眼見斐迪南二世越來越搖擺,雖然同為天主教國家但這時誰管那麼多? 決聯合瑞典,挽袖子親自下海幹架

紅隊的斐迪南二世與姘頭西班牙原本都快打到巴黎喝咖啡慶祝勝利了,結果功敗垂成,1637年斐迪南二世掛點,主和的斐迪南三世繼任,法國與瑞典趁機痛毆,西班牙海軍被法國跟小卒荷蘭打爆(OS: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怎麼一天到晚被打爆啊...以後有去西班牙再研究好了),陸戰也被打個零零落落,雖然途中眼紅瑞典的丹麥有趁機偷襲瑞典,不過北方雄獅瑞典還是騎馬踩爆丹麥。最後哈布斯堡的斐迪南三世完敗收場。

藍隊勝,但兩隊都頭破血流手斷腳跛了,雙方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承認一系列的權力讓與與宗教自主,此合約被視為民族國家的開始,考試會考,記起來

總結來說,哈布斯堡王朝失去大量外奧地利領地,也削弱了王朝對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各邦國的控制,使王朝陷入中衰,也使殘破不堪的主戰場德意志陷入封建分裂的時代。而最後的勝利者法國、荷蘭和瑞典崛起為三大歐洲新霸主。


提利伯爵(Johann Tserclaes, Count of Tilly)  1559~1632

虔誠的天主教徒,人稱「穿著甲冑的修道士(The Monk in Armor)」,15歲從軍,三十年戰爭中的天主教聯盟軍事領袖,從早期魯道夫二世對土耳其匈牙利戰爭,經歷統帥天主教聯盟軍隊在白山戰役(Battle of White Mountain)的勝利(捷克階段),一直到命運的布賴騰費爾德會戰(Battle of Breitenfeld)與殞落的萊希河戰役(Battle of Lech)(瑞典階段),享年73歲的長勝老將,在此劃下句點。

對命運的布賴騰費爾德會戰有興趣者可連結進入(1.2),另外,世紀帝國3德國技能泰利的紀律就是他。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v II Adolf)  1594~1632

人稱「北方雄獅」瑞典瓦薩王朝國王,是歷代瑞典國王中唯一被稱作「大帝(den store)」者。傑出的軍事指揮官,有多項軍事創新,熱衷於親臨前線帶隊衝鋒,頸、喉、腹部都受過槍傷,最後也死在戰場上年輕時曾微服遊歷歐洲,目的是遊學與刺探潛在的盟國和敵國(OS:正德皇帝你給我檢討一下,只會跟酒促妹抬槓而已),在布賴騰費爾德會戰轟動整個歐洲,然而隔年,在提利伯爵殞落的同年末,古斯塔夫呂岑會戰對上了華倫斯坦,瑞典軍雖取得該役最後的勝利,然而古斯塔夫也在戰火最激烈處殞落

 

阿爾布雷赫特·文策爾·尤西比烏斯·馮·華倫斯坦(Albrecht Wenzel Eusebius von Wallenstein)  1583~1634

...如果我查到為何他的名字唸完會讓人斷氣,我會專板PO文告訴大家...大都簡稱阿爾布雷赫特·馮·華倫斯坦,出生於一個信仰新教的沒落貴族家庭,唸完大學後參與早期魯道夫二世對土耳其匈牙利戰爭,之後皈依天主教,先娶了個有錢的寡婦,又娶了伯爵女兒,一躍為有錢的大地主,並運用他的財富提供資金軍隊為斐迪南二世作戰,斐迪南二世再以封地與頭銜作為回饋。(軍隊是華倫斯坦養的,他掠劫戰敗者的財富來壯大軍隊,並且經營信貸給其他貴族、皇帝)

但在戰爭過程中他的野心與戰績使許多人忌憚,包括皇帝斐迪南二世,1630年他被解除職務強迫退隱,然而1632年,老將提利伯爵在布賴騰費爾德會戰的戰敗,使得斐迪南二世不得不再度啟用傭兵頭子華倫斯坦,華倫斯坦在幾星期內就建立了一支軍隊,呂岑會戰對上了北方雄獅古斯塔夫,華倫斯坦雖然打輸了,但古斯塔夫的陣亡使得天主教陣營情勢好轉

華倫斯坦再傻也知道斐迪南二世已經不爽他了,這下眼見狡兔已死,他這走狗也岌岌可危,也許出自忠誠、也許出自私利,華倫斯坦開始試圖與瑞典秘密談判,總之,1633年底他再度被解除職務,隔年初,斐迪南二世悄悄解除他的軍隊控制權,並宣布他叛國,驚獲消息的華倫斯坦帶著親隨逃跑,希望能投靠瑞典人,然而在Cheb就被暗殺了,得年51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道不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